德性修养

首页 > 关于我们 > 企业文化 > 德性修养

企业德性修养:忠、孝、礼、义、仁、智、信、勇

        忠:“忠”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、公而无私之谓。《说文》:“忠,敬也。尽心曰忠”。《广韵》:“忠,无私也”。朱熹说:“尽己之谓忠”。杨倞《荀子?礼论注》:“忠,诚也”。“诚”、“实”同义,即“忠”是诚实无欺的意思。“忠”的现实定位,是忠于祖国、忠于人民,是对祖国、对人民的负责任;以往的“忠于职守”,当今是“爱岗敬业”。

 

     孝: 孝顺。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,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、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,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。所谓百行孝为先,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。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。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,子女孝敬父母、爱护、照顾、赡养老人,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,这种精神无论过去、现在还是将来,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。

 

       礼:“礼”,是指礼仪、礼貌和礼节,即“礼仪之规”。“礼”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。《礼记·表记》中说“殷人尊神,率民以事神,先鬼而后礼”,指的就是一种仪式、一种习俗,当时还没有把“礼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、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确和倡导。

 

       义:“义”是指合乎道德的行为和道理,如舍生取义,就是指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。“义”者,人字出头,加一点,意为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,帮人一把,即为义。提倡义,就是坚持正义,保持节操;说到“义”字,就会想到朋友义气,“为朋友两肋插刀”,其实这是小义。我们要讲的是民族大义,一种高于自我的善,一种超越自我的善。任何人,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、民族的事情;在敌人、困难面前,不能变节投敌。在社会上坚持正义、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,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。当然,作为一个具体的、活生生的人,对待朋友要讲义气,不能出卖朋友,不能损害朋友,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,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。

 

        仁:关于“仁”,最早出自《尚书》。《尚书》中说:“克宽克仁,彰信兆民”,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,明信于天下的百姓。“仁”最早的涵义是“亲人”的意思,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亲,仁也”,又说:“仁,亲也”。这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、氏族亲人之间要“亲爱”,这种“仁爱”之情,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。随着历史演变,“仁”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,由“亲人”发展到了“爱人”。老子说:“与,善仁”。其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、真诚、无私。

 

       智:智同“知”,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。指知道、了解、见解、知识、聪明、智慧等。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、知的来源、知的内容、知的效果等几方面。关于知的性质,孔子认为,知是一个道德范畴,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。“智”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,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里。孔子常说:“君子道有三:仁者不忧,智者不虑,勇者不惧。”《中庸》云:“智仁勇三者,天下之大德”。大家熟悉的《论语》中的话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,是讲人的知识再丰富,总有不懂的问题,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,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,才是智慧之举。

 

       信:信,是指诚实,不欺骗,信用。“信”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,意为诚实,讲信用,不虚伪。既是儒家实现“仁”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,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。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“信”,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,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、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。儒家把“信”作为立国、治国的根本。

信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,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,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,不说谎,不作假,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。守信,就是讲信用,讲信誉,信守承诺,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,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。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职业品质。

 

       勇:“勇”的定义是“有胆量,敢做”。在几年前的儒家文化及历史传承下,“勇”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。“勇”被提倡的前提就是要符合“仁、义、礼、智”,否则就很有可能产生“不义之勇”。在现实生活中,勇敢、 勇决 、 勇力、勇略 、 勇猛……都是成功者的品质,不够“勇”则很难成大事。如果遇事怵头、后退、萎缩、畏首畏尾常常一事无成,丧失机会,也许能减少风险,但是也有可能导致祸害。但是如果盲目地过于“勇”,则会被叫做冲动、莽撞,常常导致祸害,发生不良后果。所以在工作生活中,我们要让“勇”适度,要让与“勇”和“谨慎”“冷静”为伴 ,才能取得成就而减少不良后果。